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技术转移:助中小制造业企业在To B中抢占最大商机!

发布时间:2017-09-11浏览次数:5791次

9月11日

众所周知,在世界上任何国家,万人以上的大型企业在社会中的比例永远是极少的,比如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瑞士,如果不把瑞银、瑞信这样的金融业企业计算进去的话,实体上市公司只有12家,而在北欧四国创新能力最强的瑞典,中小企业在整个国家的占比高达95%,对比发达经济体,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的得知,中小制造业企业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国民富足的强盛之本。

过去五年间,滴滴快的之间的亿元烧钱大战刚刚尘埃落定,摩拜单车VS ofo的血拼始终在证明的中国投资公司对毫无技术含量和壁垒的模式创新有多么推崇,在2016年,例如红杉资本、IDG、联想之星等各路投资界的大佬纷纷公开发声,技术创新才是中国这一轮经济破局的关键,没有技术壁垒的创新对于资本来说不再有吸引力。

原本以为中小制造业企业家看到这些消息会群体欢呼雀跃,然而,经过笔者在全国各地的调研,却发现企业家的反应似乎并不是这么回事。真正在一线“闷声”搞生产的制造商,却大多兴意阑珊,他们甚至还有一种“事不关己”的感觉。深入调查后你会发现,大多数中小型制造商的心态是:眼下能赚多少钱才是真正重要的,创新转型,其实没必要那么着急。

坊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不创新等死,搞创新找死”科技创新,与生产制造,与产品销售,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团队能力,这种转变,传统制造企业的经营者一时半会儿还适应不了。

很多企业家表示,“以前做OEM的时候,客户订单要下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不需要自己去研究市场,至于客户究竟是谁、为什么是这个价,我们并不清楚、也不用管;而现在,越来越多的B2B平台和B2C平台多起来了,卖的是现货,没有人给你下订单,也没有人告诉你什么好卖,你需要自己去洞察市场需求、提前备货。而且,世界上各个区域的客户喜好不一样,对产品的关注点也不同,究竟应该研发什么样的技术才更合适,研发的技术先进性够不够?能维持垄断多久?商业模式应该如何设计,?产品如何设计客户更喜欢买?

“做技术创新,跟传统的生产销售人员所需要的是不同的素质和能力。传统工厂里的工程师,更多的是扮演一个“螺丝钉”的角色,只要听话、有执行力就行了,只要把客户的要求都做到位,就是合格的工程师;而做技术转移,需要自己身体力行去前线调研实际问题,去了解客户心态和痛点,去分析思考解决方案,拆解不同底层的技术路线,同时还要思考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商业模式设计,注意风控、费控、法律风险控制等多方面问题。

在跟多家工厂的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中小制造业还是更喜欢做OEM,因为简单省事儿,不需要动脑子;尽管在笔者的老家江苏地区看到有的企业竟然净利润率低于4%,很多企业家喝了点酒后,都自言自语道:我们现在每年工厂就跟等死一样,开工厂不如炒房子,一点不赚钱,但是工厂如果不开了,我对不起跟着自己混了十几年的乡亲们,自己好歹这么多年下来,还有一些积蓄,可他们怎么办?

在OEM条件下,大客户下给工厂的订单金额通常都是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一张订单,够工厂做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在这一两年时间里,他们不用换生产线、不用换模具,甚至不用对工人进行技能培训。并且,由于长时间做同一件事,工人熟能生巧,产品的质量也有保障。

而在新经济时代下,因为终端消费者直接下的订单往往是碎片化的,订单金额只有几千、几百,甚至是几十元。颜色要求不同,尺寸要求不同,功能要求不同,如果是标准品有库存还好,如果没有库存,得重新生产,这样的订单工厂会愿意接吗?他们肯为一个几百块钱的订单去换生产线、开模具吗?为了做这样的订单,他们得损失多少在OEM订单上的收入呢?

然而,这就是新经济时代下的客户需求的改变,大规模标准化低价生产不再受欢迎,订制化、个性化、时尚化,“好玩比好用更重要”才是年轻90后一代的新的消费观念。所以,即便如海尔集团这样的世界巨头,也不得不做出及时的调整,并提出“人单合一”的新经营理念。

很多企业家为了寻求出路四处“求医问药”,好不容易下定决定要做点技术创新,客户“杀手级”隐性需求也洞察出来了,商业模式也聚焦了,新的产品创意也想好了,但是该如何实现呢?技术方案去哪找?这个创意是否可行?是否已经有其他人把产品做出来了?或者有没有人正在做这个方向的研发工作?不要我投入了上千万去开发结果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弄出产品了,投入很大结果仍旧陷入同质化竞争

中国的中小制造业企业并不是不想转型,而是被浮躁的投资人和社会氛围围剿,制造业资产相对比较重,上下游押款是常态,投资人相对来说更加青睐“轻资产、低成本、高毛利、快周转”的项目,对于动辄需要投资几千万,无法实现爆发式增长的制造业来说,除了通过找寻、订制、获取高附加值的关键核心技术来达到自我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利润率之外,更多的只能靠“工匠精神”和寄希望于从局部工艺层面和利用模块化技术进行革命性降低成本来提高效益。

其实,技术部门和销售部门的人还好,因为这两个部门一个距离技术前沿信息最近,一个距离市场最近,通常只要稍微解释一下,他们还是能够“看清形势”,愿意做一些有利于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事情。真正难搞的,是生产制造部门的人。

因为他们的工资是按照产品的计件来核算工资的,产品订制化越复杂,生产工艺越麻烦,效率越低,工人工资越低,于是乎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和抱怨就会蔓延开来,最终导致整个计划流产。

因为老板考核不看“产值”,看“产量”,而现在的订单大多是小批量、多批次的,做起来时间成本高,很难做大“产量”。 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制造型企业里,市场部、销售部往往是整个公司的权力核心,无论是在业务上还是人事安排上,这两大部门往往是最受亲睐的;但在做惯了OEM的中小型工厂里,实权部门确是生产制造部门。如此一来,企业老板往往对生产部门丧失了绝对的领导力,别说做整个生产线的改造升级没有足够的人才和工程师支持,哪怕要改变整个工艺流程中的一点点参数和添加剂,都会立刻招来一线技术人员的反对声音。

技术路径改革走不通,制造+互联网,中小制造业在“互联网+”的道路上也走得并不通畅。一位搞大数据的公司老总曾经告诉笔者说,过去两年,他参加了很多电商峰会,参会代表多是电商企业代表,即使是在“互联网+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这样的大会中,也鲜见制造商的身影;电商企业积极伸出“合作”的橄榄枝,制造企业却鲜有响应。他问:说好的互联网+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制造商哪里去了?

技术转移是中小制造业企业“破局”的唯一出路

其实,这些“大道理”,工厂的负责人能不懂吗?他们自己心里比外人更清楚。有分析认为,现在百分之四五十的制造商都还在生存线上挣扎,他们在算的是一分一厘的东西,今天做这个东西能不能提高产量、能不能把这个生产线继续养下去。生存问题还没有解决,企业家哪会顾得上转型呢?一转型,可能就死了;不转型,但至少还能继续活着。

在当前的时局下,想要对一家工厂进行彻头彻尾的模式改造和颠覆并不现实,但是用这样的方法,在对制造业企业不伤筋不动骨的情况下,做以关键工艺、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位的技术转移改造,是比较容易实现的,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工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方式,逐步为比较“重”的工厂设计“减脂增肌”的减肥计划,逐步改善工厂收入利润结构,取信于工厂领导层和工人们,一点点的做必要的技术升级工作更容易被企业家们所接受。


版权所有:内蒙古科发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蒙ICP备1700170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302000550号  电子营业执照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内蒙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内蒙古商标代理 内蒙古专利代理 内蒙古著作权登记 内蒙古科技项目申报

版权所有:内蒙古科发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蒙ICP备1700170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302000550号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