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6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要在“统”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见实效,把军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强调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是系统工程,要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坚持重点突破,既要抓好当前又要谋好长远,强化需求对接,强化改革创新,强化资源整合,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现梳理部分省市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相关做法。
四川省
去年军民融合主营业务收入达2870亿元。牢固树立发展地方经济与服务国防建设一盘棋思想,全力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顶层统筹统管体制。成立省军民融合发展推进领导小组;编制出台军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发展规划等;着力完善“三大机制”:即与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对接机制、“省、部、军”共同参与的军民融合协调推进机制、与央属军工集团等常态化工作协商推进机制。
二是着力融合军工与民用。健全“军转民”机制,畅通“民参军”渠道,拓展融合的领域和范围。全省取得“双证”的单位203家,承担国防科研生产、军贸任务和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已超过500家。加快军民结合型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累计培育500亿级企业1家、百亿级企业4家。举办高层次、大规模军民融合专题推进会,签约军民融合重大项目200余个。今年6月29日,四川省审议通过了《四川省军民融合企业(单位)认定办法(试行)》,启动省级军民融合企业(单位)认定,创新体制机制,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军民融合发展。
三是注重创新机制与模式。探索军工企业股权多元化模式、创新军民融合财税金融支持方式、推动军用技术成果再研发转民用、推进军工重大设备设施开放共享等;成立全国首个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首个高新装备先进材料产业联盟,在全国率先设立了规模为100亿元的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率先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和12家中央军工集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四是持续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从“十一五”末的1280亿元增加到去年的2870亿元,年均增速达14.4%;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为核心,做好四川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下功夫培养创新创造人才,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重庆市
去年重庆军民融合企业工业产值超3000亿元。主要做法:
一是力创良好的军民融合机制。聚焦国防科技工业精准发力,推进后勤建设军民融合共享,推进重大项目军民共建共享,军民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在产业培育和发展、科技进步、教育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军地双拥共建、国民经济动员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二是适应市场需求推动“军技民用”。全市军工企业事业单位42户,资产总额2020亿元,职工15万多人。全市还有29户民口企业获得参与军品配套的保密和生产资质。企业在确保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升级,大力开发摩托车、汽车等高价值消费品和各类高端装备制造。
三是注重军民融合产学研协同发展。推动成立重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市政府和中国工程院联合成立了重庆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国防科工局等单位在南岸区设立军民融合示范基地,重庆大学成立了国防科学技术研究院。
四是着力打造军民融合生产基地。初步建成汽车、摩托车、汽摩配、船舶、轨道、电子等军民融合基地。形成1个千亿级支柱产业、5个百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1个50亿级特色产业基地的“1+5+1”军民融合产业体系。
陕西省
去年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实现总收入2476亿元。陕西着力发挥军工大省优势,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形成核、航天、航空、兵器、船舶、军工电子六大行业和众多军工民口配套单位。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创新。以航空航天产业为重点领域,实施军民融合产业创新示范工程,建立完善军工核心能力体系、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配套体系、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四个体系”;持续深化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类的军工科研院所企业转制。
二是推进军民融合基地园区建设。推进西安航空产业基地、西安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兵器产业基地、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汉中航空产业基地等建设。
三是构建军民产业转化途径。以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为基础,发展与军工技术同源的民用技术产品;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等领域,组建军民融合产业联盟。
辽宁省
去年军工行业产值超千亿元,涵盖了航空、航天、船舶、兵器、核、电子六大行业。主要做法:
一是壮大军民融合重点产业。推进航空航天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辽宁传统优势先进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发展。
二是积极推动军民融合集群式发展。鼓励和支持军工集团与地方政府共同投资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创建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省级军民融合示范区。
三是加快推进军民协同创新。着眼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主动开展军民技术需求对接,推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
湖南省
去年军民融合产值达到1800亿元。主要做法:
一是打造军民融合产业体系。成立了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推动形成以核、航空、航天、特种装备制造、船舶、民爆化工等六个主导产业为骨干,以新能源、新材料、军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的军民融合产业格局。
二是推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成立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加强对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作用。建成国防科技重点(学科)实验室28个;企业技术中心27个。在高性能计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强激光技术应用、磁悬浮、临近空间飞行器与激光卫星技术等尖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推进科研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
三是推进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构建“一区七基地”军民融合产业区域发展格局,即重点培育长沙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株洲航空动力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湘潭海洋与特种装备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等七个产业基地。
山西省
山西省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省份。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完善以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共享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实验室、行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军地双方科技人才交流合作、联合攻关,促进非涉密和无特殊规定限制的实验室、科研设施与仪器等科技资源双向开放、信息交互、资源共享。
二是推动政策和资金扶持。建设军民融合成果交易中心、成立山西省军民融合发展服务中心、推动设立山西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支持军民两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
三是建设军民融合园区。重点建设三个园区,即山西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长治市城南工业园区、兵器工业太原科技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