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发声:颠覆性技术创新在目前的行政审批和评审制度下是难以实现的

发布时间:2021-11-23浏览次数:754次
“颠覆性技术,这种创新在目前的行政审批和评审制度下,是难以实现的。”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出席在上海大学举行的“机械与运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国际高端论坛做主旨报告时,表达的一则个人看法。

图片

这个论坛的主办方是中国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与会代表近200人,来自海内外的院士就有40多人。
所以,听徐匡迪做报告的台下听众,有相当数量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有国家科学基金委的负责人——在各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评审中,他们的作用举足轻重。
哪个科研项目可获支持,扶持力度多大,院士们都是具有“话语权”的评审专家。
或许是徐匡迪感到“个人意见”说出来后得罪人,发言末了,他频频向台下的学术同道们作揖,而他得到的则是全场长时、热烈的掌声。

图片

创新的“顶峰”是什么?正是颠覆性的技术。徐匡迪的报告扣住这一主题开展。他认为,作为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前沿技术,真正的颠覆性技术具有两个共性:
一是基于坚实的科学原理,它不是神话或幻想,而是对科学原理的创新性应用;
二是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并非设计、材料、工艺领域的“线性创新”。
而在近期,以颠覆性技术取得创新成功的最经典案例,非埃隆·马斯克(Elon Mask)莫属。继比尔·盖茨、斯蒂夫·乔布斯之后,马斯克成为又一个时代偶像。

图片

他先后涉足互联网支付Palpay项目、用于未来太空商业旅行及星际太空移民的Space X火箭、颠覆传统燃油发动机汽车的特斯拉(Tesla)电动车以及可能成为人类第五种出行方式的“超回路列车”……
纵观这些项目,其核心都是颠覆性的创新技术。
让徐匡迪颇为感慨的是,马斯克提出的很多创新点子和想法,乍听起来,在行业内都是有悖主流或常理的想法。
就以Space X项目为例,火箭是一个典型的高精尖行业,专家荟萃。火箭在升空过程中,依次完成一级火箭、二级火箭的分离脱落,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火箭推进过程。所以,从来没有工程师想过要去回收脱落的火箭,直到马斯克提出回收一级火箭、“制造出比别人更便宜的火箭,还可回收使用多次”的想法。
并非火箭专家的马斯克,仅用数月时间就啃下了火箭推进的原理,在遭遇4次失败后,今年4月9日,他组建的Space X终于在海上成功回收了“猎鹰9号”一级火箭。

图片

马斯克的另一个项目“超回路列车”也是如此。
替代今天的高铁和飞机,这种新型高速运输工具的基本思路是:建成一种人工制造的真空管道,让密闭舱利用磁悬浮技术,能在管道中实现超高速的飞驰。
而在交通工程领域,大多数专家们考虑交通工具的提速问题,一般的思维方式都是通过对交通工具外形的改变,减少空气阻力。和业界主流的想法相悖,提出一个行业里的人从来没有考虑过的新问题,这并不妨碍马斯克获得成功。
结合这一案例,徐匡迪话锋一转,谈及眼下国内在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的问题。
“在古代,那时没有科技部和教育部,也没有各种支持科研的基金,但是我们却有这么多的伟大发明;可现在,无论是科技部、教育部还是国家自然基金委,在科研投入上不差钱,这么多钱为啥就砸不出创新来?!”

图片

之所以抛出“行政审批和评审制度下,颠覆性技术难以实现”的观点,徐匡迪说,这正是由颠覆性技术的本质决定的:在新想法、新技术冒尖的时候,大多数人一般都不看好、不赞同,甚至无法理解。
而我们国家现有的重大科研项目都是搞专家评审制,专家们坐在一起评审、投票,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把真正具有创新想法的项目给投没了。
“对颠覆性创新的意愿应给予宽容、理解与支持。”徐匡迪说,可能对未来产生影响颠覆性创新技术,需要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机制,需要战略眼光以及风险投资机构的支持。
而关于这一点,在马斯克的几次创业经历中都有所印证。无论特斯拉汽车还是超回路列车,它们都得到业界支持,还有风投机构适时介入,这都是马斯克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     (文章来源:远方的家)

版权声明:本平台部分资源来源于互联网,仅限于行业间的公益交流和知识分享,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涉及到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平台删除处理。


版权所有:内蒙古科发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蒙ICP备1700170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302000550号  电子营业执照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内蒙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内蒙古商标代理 内蒙古专利代理 内蒙古著作权登记 内蒙古科技项目申报

版权所有:内蒙古科发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蒙ICP备17001700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302000550号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客服